
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初期阶段,首要任务是进行基础建设。这涉及深入剖析现有企业的供应链现状,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,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。企业需要识别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内部阻力和优势,比如过度关注产品质量可能导致的成本问题,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独立操作和不匹配业务流程所引发的库存难题。
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、总结企业现状,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,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,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作出分析和评价,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。在传统型的供应链中,企业职能部门分散、独立地控制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。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。
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到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变革,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:一是基础建设阶段:企业的目标在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,以解决成本一效益障;同时解决部门合作和集成业务失败导致多级库存等问题;解决部门之间的关联业务因各自为政而发生冲突问题。
在企业寻求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,一系列相关问题需得到重点关注和解决。首先,高成本问题不容忽视,大约占净销售值的5%至20%,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。其次,库存管理问题突出,库存水平常常维持在3至5个月,过高的库存不仅占用资金,还可能导致滞销和浪费。
数据共享问题:为了实现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,需要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,包括订单、库存、生产计划等信息的共享和交换。
强化团队协作,消除部门壁垒,推进协同工作和并行化进程,以提高整体执行力。同时,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原则。转向集成化供应链管理,企业通常经历五个阶段,从基础建设起步,逐渐升级到动态联盟的高级阶段。
1、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-集成化计划-业务流程重组-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(作业回路);由顾客化策略-信息共享-调整适应性-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(策略回路);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(性能评价回路)。
2、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-集成化计划-业务流程重组-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(作业回路);由顾客化策略-信息共享-调整适应性-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(策略回路);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内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(性能评价回路)。
3、供应链内的企业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,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,企业之间分工合作,每个企业都把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,再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供应链内的沟通和协调,使供应链成为一个同步协作的有机整体。
1、ISCM,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) 根据集成化思想,构建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如图2-6所示。调整适应性-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、战略伙伴关系、供应链(重建)精细化策略等问题。
2、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,以最少的成本,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,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,MBA、EMBA等管理教育均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包含在内。
3、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-集成化计划-业务流程重组-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(作业回路);由顾客化策略-信息共享-调整适应性-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(策略回路);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业形成各自相应内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(性能评价回路)。